力工思维的一些幼稚的想法
最近看到很多力工思维的帖子。
大概说的是持有力工思维的男人,他们对于对结婚生子买房有着极大渴望,习惯于克扣自己,不舍得花钱,骨子里把付出当成一种荣耀,并因此过度牺牲个人生活质量。他们对爱情没有执念,不喜欢浪漫这种很虚的东西,就喜欢结婚生子、传宗接代。
有这种思维的男人大多存在于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中。所以也有字面的意思力工 。当然肯定不仅限于力工,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中也有不少这种思维。他们可能不自知,潜意识的遵循这套规则。
笔者成长于农村,很早就发现这种思维是普遍存在的。我记得我还在初中的时候,我妈妈就跟我说过,“某某你知道吗?他在外面带回来个女朋友,明年就要结婚了,才19岁啊,真有本事”,在邻里乡村更是听到不少某某一直是光棍的嘴碎。还可以放大到互联网上,往往有些视频的评论下面也会有嘲笑光棍的言论。
之前我只是想,这有啥好说的,这个婚非要结吗?这是一个表面的反驳而已,没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总结这种现象。看到最近的力工思维的介绍,真的让我恍然大悟,真的直指核心。
农村里普遍都是父母一生操劳,存钱,供房子,娶媳妇,生孩子这一条龙,规定的死死的。你逾越任何一个,都会收到邻里乡亲的非议。他们真的是把结婚生子当做一种荣耀来看待。这种思维的遗传先是投射于自己,再要求给孩子。没有很清楚的看清这一点,会不自觉的在这种思维的裹挟中做出相同的选择。如果你偶尔的疑问,他们也只会回答,大家不都是这么过来的?
力工思维的本质认知
力工思维的延伸
力工思维是怎么产生的?力工思维大多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中。既是标准的底层阶级了。从这种社会地位开始展开。
经济基础决定了思维模式。
生存焦虑驱动:体力劳动者面临更大的经济不确定性,结婚生子被视为建立稳定社会关系网络的方式,也是养老保障的传统路径。
资源稀缺性: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个人享受被视为”奢侈”,在自私的基因驱动下,传宗接代被认为是更”实用”的投资
劳动力需求:传统农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我很早就听说过,某某家里有5个孩子,那时候挣工分,他们家挣得最多,过年吃的最好。
信息接触面窄:发展较慢的农村,较少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难以想象其他可能性。
社会觉醒与反思
上面的都是对结婚生育的延伸。其实还可以进一步对克扣自己的延伸。
之所以现在流行力工思维的宣传,尤其在年轻人之间。我认为主要是大家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还有深受近年来女权主义的启发。
觉醒的前提
互联网让年轻人看到了无数种生活可能性,”标准答案”被打破。接受的教育更高,解题过程培养了独立思考,加上一些偶然的推动就会发展为质疑权威的能力
女权主义的启发
个体权利觉醒:女权运动强调个人选择权,质疑传统性别角色,这种思维同样适用于男性摆脱”必须承担家庭重担”的刻板印象
反思牺牲文化:女权主义批判女性为家庭牺牲个人发展的模式,同样启发男性反思过度牺牲个人生活质量的力工思维
反过来看女权主义的经典slogan,恰好完美诠释了力工思维的困境
男人来到世界,并不是为了做谁的老公,谁的爸爸,谁的员工。要爱自己,不要为了别人而活。
权力结构的维护机制
食利者的下场
网信办是我最讨厌的机构。管东管西,封这封那的。时不时搞个老毛时期遗传的运动啥的,就像九几年计生办,到处抓孕妇一样深度介入个人生活一样荒谬。(互联网上有很多优质国有资产看到网信办封禁一个刺头后拍手称快,真是见证物种多样性了)。发动清朗运动没几天,讽刺的是就有一个力工思维 顶风冒出来。
从食利者需要巩固自身利益的角度看,为啥要封杀那些启发优质国有资产的人。
把力工思维端上桌来讲,可以说是对家庭奉献的一种解构,进而引申为社会奉献的解构。再者就可以识别出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了。
封杀的真实动机 食利者最害怕的就是民众的觉醒,因为一旦人们意识到自己被剥削,整个权力结构就会受到冲击:
古往今来,金字塔构型社会的本质都没有改变。都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只是被包装的越来越隐秘。(大部分都认为缴纳社保是为你好,我们国家没有税收…)
- 维护”奉献光荣”的话语体系:力工思维本质上是一套完美的剥削话语——让被剥削者心甘情愿地自我克扣,还以此为荣
- 防止思维”病毒”传播:个体觉醒具有传染性,一个人质疑传统角色,就会影响身边更多人开始反思,甚至启发民运活动(可惜靠五四运动开宗立派的他们最懂得怎么镇压民运了)
- 保护既得利益链条:房地产,工厂生产等产业都依赖”力工思维”维持支撑,力工是纯粹的自然人,每天都只是追求饱食2000大卡的热量,然后存下一点钱,诞生下一个放羊娃。培养下一个放羊娃过程中消费被各种隐藏税收慢慢剥削还不自知。觉醒意味着上上下下相关链条行业的萎缩。我认为这辈子看到最血淋淋、最残忍的词语就是“人口红利”
个人出路与思考
如何走出这种两头堵的困境
我看到过太多太多,人生有什么意义的帖子,他们帖子描述的生活,全部都是放眼欲穿,一眼到头的日子。这种压抑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如何不让人发问,活着为啥,有啥意义。
知乎回答:
想赢你就一定会输,人生期望完全建立在你能活到85岁安享晚年的基础上,所以才会无条件委屈自己年轻时吃苦。如果你把预期寿命放到五十岁,你就会明白真正的生活应该怎么过,万一超过五十了多活一天就算赚一天.
下方评论:
完全赞同。很多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会死的,选择和决策时总是想着长远、延迟享受、好日子在后头
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
不想着以后才有眼前。
短视才能有未来。
假如你预期50,25岁繁殖,现在社会节奏兢兢业业的培育后代培育20几年,后面不活了是吧?这样自然打破了传宗接代的欲望。
所以如果现在25岁了,还有25年就要死了,你要干嘛,当然选择及时行乐了。
生命选择权的思辨
我们的大脑可塑性很强,在一个社会环境里面耳提面命的教育就会构造出更适应这个社会的脑子。
我们的生命是无价之宝,潘多拉的魔盒最后是希望…等等。这些价值观从小说的太多太多了。
其实生命的选择权在于自己,但是社会教育会严格限制我们产生自我终结这种想法。然后关键时刻产生”不对,不对,这样是不对”的想法。
我经常面对父母催婚时回答说:这辈子不会结婚了。他们往往说你老了怎么办?你有个三病两痛该怎么办?
其实我一直有个想法没有告诉他们。我会在60左右选择自我终结(笑,如果我可以活得到的话。)不会出现“老了怎么办”这种困境。
人类现代医学发展不到200年,你能指望他啥?现在仍然是小病靠抗、大病等死的状况。感冒的治疗大多都是缓解症状,让免疫系统自己扛过去。说到大病就都是缝缝补补,治疗方法干脆地讲就是哪里不行切哪里。一切都是靠自己扛过去。什么断肢重生更是天方夜谈。
想着60岁之后,皱巴巴的身体机能大不如前,走路都膝盖疼,忍受着身体不适龟缩于一栋房子里面。看着现今的农民拿着一个月不到200元的社保苟且偷生,不禁让我反思:这就是所谓的安享晚年?合着年轻时不追求快乐,老了就忍痛苟活是吧。
再引申一下社会为什么宣扬生命可贵。
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持现有的权力结构和剥削体系。
因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的话,没有这种”死亡羞耻感”,没有这种思想钢印。现今社会结构会不稳定,民众更倾向于上街反抗权威,如果一个人死都不怕了,他怕啥。
一个不怕死的人是统治者最害怕的
无法要挟:经济压迫、社会排斥都失去威力
敢于反抗:没有了”保命”的顾虑,就敢于挑战一切不公
具有传染性:这种无畏会感染其他人,动摇整个控制体系
维持金字塔的机构需要你活着
- 恐惧驱动生产:害怕死亡的人会拼命工作攒钱”养老”
- 延长榨取时间:活得越久,被榨取得越多
- 维持消费:医疗、养老产业需要源源不断的”客户”